过去两年,在疫情的背景下,我确实在提前还贷,降低家庭的财务杠杆,代价是消耗现金。去杠杆这个决策既有本能(比重大概六成),又有思考。本能当然是出于恐惧了。它源于何处?对大环境变化的识别,无需多言。对行业的识别——我所处的微信公众号行业,女搬砖工所处的大厂在过去两年里都传递了很多负反馈。这些变化让我们对未来收入
过去两年,在疫情的背景下,我确实在提前还贷,降低家庭的财务杠杆,代价是消耗现金。
去杠杆这个决策既有本能(比重大概六成),又有思考。
本能当然是出于恐惧了。
它源于何处?
对大环境变化的识别,无需多言。
对行业的识别——我所处的微信公众号行业,女搬砖工所处的大厂在过去两年里都传递了很多负反馈。这些变化让我们对未来收入的久期失去了一些信心。
包括年龄也是一双无形的推手,30出头当然仍处于当打之年,但如果你所处的是一个拐点在35岁的行业,或者能明显感知自己竞争优势的边界,那么调整预期当然是应有之意,这并无关于年龄焦虑,只是对职场生涯的客观探讨。
2 说回决定提前还贷的「思考」部分——我意识到这事儿是有反悔余地的!而且随时可以反悔。
因为有抵押经营贷这类产品,以后如果还想加杠杆可以用它把还掉的贷款再套出来,而且没准儿那时的利率更低。
当然,如果要再次贷款,我也得首先确认自己还有能够覆盖月供的「现金流」或者「现金储备」—— 安全边际是底裤,得死死守住。
3 其实正常还贷本就是一个降杠杆的过程,只不过它更慢一些而已。
而提前还贷则以牺牲现金为代价,加快了这一进程,换来的是远期现金流的安全边际,月供支出更少了。
4 我愿称这种应对为「灵活」,这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概念。
如果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变的时代,一个年年巨变的环境(尤其是股市),一个周期永存的经济背景,那么身法确实应该灵活一些。
5 这几年我也看过很多小老板应对疫情的故事,太多人说「如果最初能收手,不那么乐观,不会损失如此大」。
从这些故事中不难总结出几点经验——
击溃他们的,是没有现金流覆盖的成本;
如果应对得更灵活一点,结局会更好些;
这让我对「最优解」的态度更冷淡了,对看起来不那么高级的「次优解」「普适解」的笃定更坚定了。
6 我还想聊聊「灵活」的反面——坚定,或者说「思想钢印」。
TMD,正反话都让你小子一人说了。
逻辑是这样的:你识别了多变的环境,决定灵活应对。
但另一方面,外部环境本就云谲波诡,更得坚定一些东西才能确保不迷失方向。
把什么「信念」当思想钢印,这个你自己说了算。
7 我自己笃信这几个:
M2>GDP>贷款利率,这个链条每个月、每个季度都有数据验证。因此长期看,负债在数学意义上的收益为正。对放水要有信仰!
环境是财富的最大容器,是安全保障。反正不能润,也不想润,那么对自己 所处的环境,必须支持、看多、乐观、出一份力,因为也没有别的选择。
对于囤的东西,稀缺属性排第一。
对于投的东西,规模效应、马太效应排第一,这意味着量和价的提升,净利润的增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huju8.com/10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