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苏林风,95后自媒体人,点击上方“关注”,我将为你带来更多【自媒体写作】+【女生成长】干货。你好呀,见字如面,我是苏林风,一个正在努力通过写作来改变生活的98年北方女孩。这是一篇我的成长自述,从我读大学到考研,再到工作和转行,全文7134字,横跨6年,删删改改,将终稿呈现在你面前,字里行间都是我的真情实感。如果你关注我很久了,
我是苏林风,95后自媒体人,点击上方“关注”,我将为你带来更多【自媒体写作】+【女生成长】干货。

你好呀,见字如面,我是苏林风,一个正在努力通过写作来改变生活的98年北方女孩。
这是一篇我的成长自述,从我读大学到考研,再到工作和转行,全文7134字,横跨6年,删删改改,将终稿呈现在你面前,字里行间都是我的真情实感。
如果你关注我很久了,建议你转发到朋友圈,我想被你介绍给大家。
如果你刚刚认识我,没关系,建议你点赞收藏,希望我能成为你前行路上的好朋友。
整理过往经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回忆里并不都是快乐,也会有心酸与难过。
耐心地看下去吧,如果你也想从事写作的话,希望可以在我身上找到你出发的理由,哪怕一点也好。
2018年
20岁,因为朋友圈互动被签约情感号
说起我的第一次写作,完全是机缘巧合。
当时上课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情感号号主发了一条动态,具体内容记不清了,总之是和暗恋有关的。
我有感而发,只是随手在下面写了几行自己的感悟,转头就忘了这回事儿。
下课后,我收到号主的微信私聊,她说我写得很好,有感情,够真诚,希望可以来试试她的账号选题。
第一次尝试,初稿非常糟糕。
稿子是认真写了一晚上发过去的,被否定的语音是早上8点收到的。
她也不是嘲笑我,就觉得我写得很稚嫩,“宝贝,你这写得特像小学生作文。”
那会儿我就是纯菜鸟一只,不懂什么叫自媒体文章,更不懂什么是情感文,只是粗暴地认为,那些谈恋爱之间的事儿就是情感文。
当时我的写作水平只够短短几行评论,一到大篇幅文章的输出上,我不足的经验与迟钝的表达立刻将自己的短板暴露无遗。
我没生气,也没沮丧,更没想撂挑子不干。
我从小喜欢阅读和写点啥,除了教材,那些大人嘴里的闲书我爱不释手,经常趁家长睡了躲在被子里偷偷看。
三毛、余秋雨和冯唐都是我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认识的作家。
一到下雨下雪天,身体里这股文艺劲儿蠢蠢欲动,总爱在日记本后面写下两句自以为挺有诗意的话。
我翻了翻号主的往期文章,感觉不难,都是大白话,我不信自己写不出来。
我把她写过的10篇稿子整理打印出来,一篇一篇地看,去模仿她的文风,体会她的情感,把自己想象成她。
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就叫“拆文”。
拆完之后,我知道该怎么写,开始动笔,一气呵成。
发出去20分钟后,我收到第一笔稿费。

(这66块钱让我记了很多年)
这段有点魔幻的经历促使我成为她的签约作者,稿费随着上稿数量梯度上涨。
前5篇稿费50元,第6-10篇稿费100元,第11-15篇稿费150元,以此类推。
这一年,我除了过正常的大学校园生活,就是给她写稿子,赚一点外快。
但写着写着,还是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不知道该怎么补充自己。
写满5w字后,我实在憋不出来,于是暂时停笔,没再供稿。
时间悄无声息滑到大三,在周遭大环境的影响下,我选择考研。
我编辑了一条很长的微信发给她,感谢她的知遇之恩和愿意教导,希望以后江湖再见。
她没不满,很礼貌地祝我考试顺利。
就这样,我的第一年写作画上句号。
2019年
21岁,考研失败、懵懂又志气
大三是个分水岭,在选择的岔路口面前,我们各自奔赴前程。
隔壁小a准备出国留学,班长拿起申论准备冲国考省考,楼上橙子准备简历投递,大部分同学捧起专业课书本,打算考研。
我就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
事到如今,回头再看,我确信,自己一腔考研热情是被洗脑出来的激进,有时候我也会自嘲,那段激进的经历是不是叫“青春”?
说实在,我不是一个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初中中等,高中倒数,大学考到三本。
只是身边很多人都在考研,我还没明白自己几斤几两。就先盲目地跟随大流。
在无数次翻看过专业类型后,我确定跨考新闻与传播。
我没意识到新传竞争有多激烈,我只知道自己本科读的是工商管理,但我不喜欢经济,也不爱管理,更算不了数学。
我报了新传最顶尖的学府:中国人民大学。
我承认我的选择都称不上背水一战,简直是异想天开,我连二本都不是,竟然敢报双一流。
这不就是抢着去当炮灰?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要么不考,要考就考最好的。
如果报二等,那我只会用三等的力气准备,但如果报一等,那我就会用二等的力气准备,即使二等失败,我还可以有三等这条退路。
我想读文科,多看新闻还能增长点知识,就这么简单粗暴的理由,开启我为之起早贪黑的一年。
自习室没暖气,特冷,取暖靠抖腿,呼出一口气都能隐约看到形状。
我身上里里外外披了3件厚棉衣,屁股下面垫了坐垫,手里抱着暖水袋,保温杯不离口,这才不让自己冻死。
两万六千八的学费砸给考研机构,为的就是可以有人教专业课。

这个数字或许在别人眼里看来是昂贵,但在考研培训行业里算是最最便宜的班型。
掏二三十万报班的不在少数,他们可以享受到机构顶尖名师最好的授课。
我没钱,只能选最便宜的。
机构在收到我的目标院校志愿后,会为我寻找目标院校在读学姐,她就是我的专业课老师。

但可能我报的班型实在太廉价,学姐从机构这里赚不到什么钱,所以在短暂地接触后,她就消失了。
我和她的对话框里,满屏绿色,她很少回复过我。
可想而知,专业课惨败,卷子大部分空白,英语二阅读理解错了不少,没跟着肖秀荣背好政治。
初试结束那天,我把自己这一年来的所有课本和用完的笔芯整理在一起,拍了个照,算是对一战的一次纪念。

(这是在自习室座位上拍的,直到现在我都习惯书桌上贴便签和手写日历)
说真的,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3年,15年学上下来,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愿意为了考试而这么努力用功,而且是在没人逼我的情况下。
虽然在结果上,我输了,但对于我自己,我赢了过去那个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的我。

(还好我报的是专硕,考英语二,只有10年真题,比较简单,学硕英语一得从1998年开始练,那年,我刚出生)
2018年最后一天,我一个人坐飞机跑到北京,跑到人大校园里,去闻了闻双一流学府的空气,想知道里面是不是都是知识的味道。

(这条中二朋友圈见证了我的蜕变)

(进不去,只好在门外偷拍)
青春就是需要这样一次中二,才不枉它来过。
2020年
22岁,大学毕业、开始合租、去传媒公司
毕业论文写得焦头烂额,指导老师发来的4条59秒语音迟迟不敢点开。
因为2019年的疫情,2020年毕业生好过了许多。
没有严厉的答辩,只要你上去大概说一说,口齿清晰,不乱讲话,老师就算你通过。
答辩顺序是按照班级来的,一个班占用一间教室,然后根据学号依次上台。
轮到我的时候,能看出来坐在下面的老师们也都很麻木,可能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希望这样的水辩早点结束。
大学4年,我向来不是出头的那个,每次都把公开讲课的机会毫不犹豫推给我下铺。
她喜欢当老师,也喜欢讲课,正好拯救了我的社恐。
勉强发言几句后,老师们开始提问,其中甚至包括“你学号是多少”这种滥竽充数的问题。
答辩进行到最后,教室里早已没有严肃紧张的氛围,取而代之是细细簌簌的聊天与时不时的爆笑。
答辩就这样在随意散漫中结束。
毕业照总是毕业季里最值得费心的部分。
全宿舍一早起来开始洗头、化妆、捯饬,借学士服,约朋友合照,去操场、去教室、去教学楼。

(我不爱拍照,也不喜欢这所学校,虽然读了4年书,但还是没什么感情,这是唯一一张照片,我也记不清那双手是我的)
大学毕业在闷热烦躁的6月悄然结束,我拒绝回家,选择在省城租房二战。
我和大学室友以及她的男朋友一起看房子。
最后选定一个小区,他俩住在楼下,一室一厅一厨一卫。
我住在楼上,一处逼仄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双人床和紧挨着的小卫生间,然后就再无多余落脚的地方。
那些摞起来到我膝盖高的书被搬来搬去,从教室搬回宿舍,再从宿舍搬到出租屋。
等一切都安顿下来,我疲惫地看着垒在窗台边的政治卷子,突然再也没有了想要多看一眼的欲望。

(小区楼下的两只小猫咪,它俩好像复制粘贴)
我意识到自己不是考试的料,也不是学习那块砖,从小到大,没当过好学生,考试成绩永远在中等偏下。
别人十几年打好的基础,凭什么被我短短一年就轻易超越呢?
我一个人每天背着包往省图书馆跑,提前一天在公众号里约好位置,第二天带着水杯去上自习。
我不是在备考二战,而是跟着其他写作博主学写作。
没错,我准备回到写作这条路上。
当时前前后后的知识付费有500块左右,我就拿个小本,跟着录播,一字一句记笔记。
(省图一角,我总爱坐在这喝水发呆)
自学写作达到巅峰时,我第一篇稿子就被10w+大号「麦子熟了」看中。
稿件发出去没多久,我就收到了编辑发来的好友申请。
她指出我很多问题,奈何我水平太浅,接不住,最后这个选题还是被别人发表。
但我依然很开心,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写出大号稿子。
那时候没钱,想买奈雪的茶,可一杯就要25块,我拿不出来。
每天不工作只花钱,再怎么省都不够,我不想问父母要钱,要的多了他们会说我花钱太厉害。
于是我打开电脑,认认真真准备自己的简历,准备出去试试找工作。
招聘软件从早刷到黑,最后刷的手机都冒火星子。
我去面试过很多公司,出租屋附近的,本区的,其他区的,有台前主播,也有幕后剪辑。
最后,我还是找了一家传媒公司,负责运营公司的公众号,给公司创造收益。

(我工位外面的景色,落地窗真好,视野清晰)
那家公司离我住的地方有6.5公里,我每天骑哈啰电动车往返,如果是阴雨天,就得一直等在公司里,等雨停了才能走。
因为雨天是打不到车的,公交车也被堵在路上,迟迟来不了,还不如走路骑车快。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下午下雨,我想早点回家,于是咬着牙骑车往回赶。
骑在路上的时候,雨越下越大,眼镜片上全是水,我差一点看不清前面的路栽沟里。
最后,我浑身湿透地站在家门口,头发丝、身上都在滴滴答答往下滴水。
上班不到两个月,我就拿着1800块的工资果断离职跑路,没有一丝留恋。
公司要求每个人每天发10个账号,每个账号发8条(一个账号最多一次可以发8条),违禁或封号都会扣钱。
这80条内容,基本都是营销水文,两性关系、某官被查、家具装修这种,总之没一个正经的。
干了两天,我实在没兴趣,为了混口饭吃,抱着完任务的心态,也不管质量,反正凑够80条就行。
很快,我手下的一个账号就被封禁了,作为“代号主”,我被扣掉900块钱。
当时公司要求拿自己微信去绑定那10个账号,如果账号被封禁,是永远无法登录微信公众平台的。
所以直到现在,每次我登陆苏林风时,都会看到那个我无法解绑的账号,想起失去的900块,庆幸自己早早跳出火坑。
2021年
23岁,新工作、疯玩、迷茫
23岁这一年,我换了新工作,在一家企业当客服。
好消息是,我再也不用拿1800的工资勉强糊口。
而且一入职,公司就给上齐了五险一金,虽然是按照最低基数缴纳的,但这样符合《劳动法》操作的单位,真的不多见。
坏消息是,工资3200,这个数字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这个收入只能让我勉强糊口。
你问我为什么没有继续去传媒公司工作?因为上一家传媒公司没有社保,而客服有,并且是别人介绍的,也不好拒绝。
我冲着这个稳定的社保福利,决定先来做做试试看。
冲刚毕业什么都不懂以为自己能找到好工作的小朋友提个醒:
大部分私企是没有完善的五险一金社保的,HR会告诉你,“入职半年后才可以上五险,但是没有一金。”
所以,别把外面想得太好了。
这一年,我确实没怎么想着投稿写作。
刚从学校出来,看什么都是新鲜,都觉得好玩。
这个时候,正好一个失散很久的朋友回来了,我们重新有了联系,没有父母和学校的管束,我们基本每天都腻在一起。
整整一年时间,我俩吃遍了省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饭店,走遍了每一处旅游景点。

(羲和雅苑的烤鸭,鸭架汤真的很不错)

(韩国家庭烤肉,吃这顿时外面正下初雪,很浪漫)
我们没车,也不想花钱打车,出行就靠地铁,或是哈啰电动车,基本上哈啰电动车辐射的范围里,都有我们踏过的足迹。

(饭店里拼赛车,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乐高,不便宜的玩具)

(骑车上桥看灯)
这一年,我什么都没想,新工作不错,压力不大,交完房租没钱就从花呗、白条透支。
花花世界迷人眼,我没耐心写稿子,每天一睁眼就约她出来玩。
一周7天,我俩奇数天必见面,周六有时也会出来,所以基本上只有每周二、四各自在家,其他时间都在一起呆着。
这股疯玩儿劲儿直到12月份才散去,她还在国外读书,需要回学校继续上课。
我也玩够了,知道自己该做正事。
我送她到北京机场海关口,目送她拉着箱子进去安检后,我在机场附近找了一家180块钱一夜的快捷酒店。
房间比我的省城出租屋还小上一圈,连个桌椅都没有,只剩一张冰冷的床和一间卫生间。
毕竟这个价格,在寸土寸金的首都,哪里能订到好的住宿呢?
将就一夜后,我早早起床,赶公交,坐地铁,往北京西站走。

(还是得好好赚钱才能在北京立足啊)
2022年
24岁,疯狂投稿
一年花销下来,我的花呗和京东白条欠了一屁股债。
一有点现金就立刻拿去提前还款,就这么靠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过。
但利滚利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我记得当时欠了花呗4000块,每个月的利息有14块钱之多。
窘迫之深,我一度向合租室友开口借钱,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想办法找适合自己的副业,感兴趣,还有收入,这就又回到了写作投稿上。
在尝试过很多类型的文章后,我确定投稿成长文。
那会儿我很多东西都不会,临时链接、插入动图、字体字号……
成长文只需要提供文字,排版都不需要,如果过稿的话,编辑会排。
3月开始,我瞄准一个收稿的成长账号,开始拆文仿写,思考选题,尝试投稿。
4月份全城静默,我室友(换了新室友)妈妈正好也在,原本想提前回家,没料到被疫情封闭管控。
她妈是农村妇女,习惯了说话大嗓门,那几天母女之间都有点矛盾,所以家里时时刻刻充满火药味。
我只想上稿,为了不被影响,我每天早上吃过早饭,都会搬着凳子坐在楼道里用手机码字。
但投稿2个月,没有任何进展,稿子石沉大海,我耐不住疑问,主动找号主。

后续建议,对方并没有给出来,只说了让我自己想,就不再回复。
我翻看了这个号往期文章,但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出彩的选题。
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于是转头寻找其他小号,从小号投起。
和这个号的来源一样,我又从小红书的投稿账号推荐上,找到了这个。
同样的拆文分析步骤后,我投出4篇稿子,令人惊讶的是,我竟然有3篇过稿。

(被拒稿也别气馁,换个地方咱一样行)
上稿第4篇后,根据征稿规则,我可以申请成为账号的签约作者,就这样,我拿到了单篇40块钱的稿费。
我还给其他小号供稿,这点微薄的稿费成为我赚外快的唯一来源。
同时,我继续知识付费,去跟着别的写作大佬学东西。
在这行呆的时间久了,对于要不要报写作课,报谁的课,我多少摸出一点门道。
其实不管你掏多少钱,最重要的人还是你自己,自己要多动手、多练笔、多思考。
老师只是给你提供方向和建议,提前帮你规避一些雷点,仅此而已。
别去相信那种“1个月速成写作班”的噱头,都是骗人的,凡是能上稿大号的,都是在背后写了几年的老作者。
话说回来,40块钱是对我的肯定,但也确实太低,我又想着去哪里可以赚更多。
你敢信?我还给七猫投过3w字初稿,由于我没有任何写网文的经验,不懂套路,纯凑字数,自然被平台拒稿。

这一年,我写了18w字。

(我给每一年都建了一个文件夹,方便记录成长碎片)
让人开心的一点是,这一年省吃俭用,再加投稿赚钱,我补上了花呗和白条两个平台上5000块欠款,顺利关掉白条,并且永久卸载。
吃过透支消费的苦,我再也没有除生活成本外多余的消费欲望,只想把钱紧紧攥在自己手里,这才是最可靠的。
2023年
25岁,正式创建个人账号,做大做强IP
投稿转了一圈下来,我决定重回公众号。
做公众号的原因有2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看到别的号主已经靠账号赚钱,很多,足够生活,我很心动。
公众号阅读单价最高,账号质量上去了,广告费自然水涨船高,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个原因,在于我发现自己没办法与其他号磨合。
像「十点读书」的美文类,有模板,有框架,小红书上也有许多教这类文章的博主,但我不喜欢这种语句,更不会去仿写投稿。
其他类型文章同理,我不爱看,更不会写。
于是,我只能注册自己的账号,在自由的土壤里开花。
这个账号早在2020年夏天就已经注册好,几次更名,却一直没有使用。

去年11月,我重新整理以前发过的一些推文,开始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垂直领域。
头像、简介、定位、排版……这些东西我需要从0开始,一点一点学起。
刚开始没有版权意识,用了博主的图片,被提醒后删掉重发。
后来找不到图片,跑去微博、公众号、小红书上一个个私聊博主能否用图。
改排版,最早几篇视觉效果很不好,颜色乱七八糟,看到别人用什么,我也用什么,结果就是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任何个人特色。
盲目跟风的苦,这是第二次吃到。
跌跌撞撞运营2个月后,第一次有了一个阶段性成绩。

(关注粉丝破百啦,要继续努力啊苏林风)
讲真,现在的感觉和以前特别不一样。
以前投稿,只管文章符不符合目标账号的调性,没有时间节点,什么时候上稿算什么时候。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没有紧迫感,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摆烂。
因为没人督促,偷懒是轻而易举的事。
再加上我还要上班,白天忙一天回来,等吃了饭缓过劲儿来,很难去集中注意力思考,更别说主动吃脑力劳动的苦。
现在身份转变,除了内容输出,我还要撑起一个账号的维护。
只要不发推文,系统就检测不到你的存在,而且我加入的号主群里,大家都在坚持更新。
少数人做到日更,大部分号主朋友会隔一天一发,随便点开一个人的账号进去,原创文章数量就比我的多。
我现在的感觉就是:只要我不努力,就会被甩在身后。
刚开始,发愁没人看,现在每天都有新读者跑来关注我。
已经出发,我没办法停下。

(刚收到的第一笔赞赏,金额不大,但被这代表被读者肯定)
结尾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窗外正飘着鹅毛大雪,北方安静了一整个冬天,却在立春后洋洋洒洒。
耳机里播放着歌手顽童MJ116的《迷途羔羊》,正唱到那一句歌词:
逝去的过往就别再回头望。

迷途羔羊音乐:顽童MJ116 – 乐人·Live:顽童MJ116“干大事”演唱会上海站(Live)

第一次用图文的形式细细回忆过去5年的路,我感触很深。
这里面有不撞南墙不认输的执着,也有打破外壳肆意生长的昂扬,还有认准目标决不放弃的坚持,每一步都印证着我的成长,不妥协,不矫情。
回看自己走过的这6年路,确信自己真的快乐,真的尽心,没有遗憾,每一件事都符合我的心意。
时至今日,我从未后悔自己做过的任何一个选择,包括报考人民大学。
人总是要往前看的,回看没有太多意义,也不必美化那些你没有选择的路。
脚下这条,自有它的风景与美好。
就这么往下走吧,在未知与希望中,掷地有声地活。
作者简介
苏林风:95后自媒体人,专注自媒体写作干货+女生成长,希望靠写作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往期精彩内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huju8.com/1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