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韩国人“自嗨”起来总是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日前,韩国的“数码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K电池订单数量惊人…即使没有(中国的)内需市场,也能超越中国”。报道中提到的“K电池(KoreaBattery)”,指的是韩国的3大主要电池生产企业—“LG能源解决方案、三星SDI和SKOn”。报道说,“K电池”在全球供应链(GVC)中的存在是压倒性的,随着不断收到来自全球各

(图片来自网络)
韩国人“自嗨”起来总是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日前,韩国的“数码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K电池订单数量惊人…即使没有(中国的)内需市场,也能超越中国”。报道中提到的“K电池(Korea Battery)”,指的是韩国的3大主要电池生产企业—“LG能源解决方案、三星SDI和SK On”。
报道说,“K电池”在全球供应链(GVC)中的存在是压倒性的,随着不断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橄榄枝,韩国正成为全球电池产业的“游戏改变者”。

(图片来自网络)
据韩国业界透露,截止2022年末,“K电池”的订单合计余额预计在7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8291万亿元)左右,而在2023年内,有望超过10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4699 万亿元)。3家企业的营业利润也有望增长近2倍,从去年的2.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3.2亿元)增加到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73.5亿元)。

中国的比亚迪(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把中国的电池厂商当做“对手”,理所当然地应当把自己和对手做一个比较。但是,韩国人自嗨起来,也像美丽国的某家智库的“兵推”一样,“只准自己打别人,不许别人打自己”,把对手的因素抛之脑后。其实,韩国市场调查机构SNE Research的调查结果就显示,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和国轩等中国电池生产企业,在去年的增长率都达到了3位数,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而“K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从去年同期的30.6%下降到了23.1%,降幅为7.5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电池制造企业(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如此,“K电池”仍然自嗨得不要不要的。原因是,美国开始实行“通胀削减法案(IRA)”,要求在美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必须有40%以上的零部件在美国生产,才能得到政府的相应补贴。而“K电池”紧抱美国大腿,搭上了“IRA”的“顺风车”。

LG能源解决方案与美国通用在美国的在建电池工厂(图片来自网络)
市场调查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美国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在2021年为64GWh,但到2023年将达到143GWh,2025年将达到453GWh,年均增长率为63%。全球的电动汽车市场预计从去年的1000万辆,将增长到2030年的5000万辆。而美国的电动汽车规模将达到1000万辆,约占全球市场的20%,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SK On在美国的在建电池工厂 (图片来自网络)
很显然,这个消息给“K电池”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飘飘然忘记了自己,似乎在那1000万辆电动汽车上,都会搭载他们生产的动力电池。曾经因为电池起火,被美国通用追索了18亿美元赔偿的事情,也忘得一干二净。

搭载了LG电池的电动汽车起火燃烧(图片来自网络)
LG能源解决方案的副会长权英洙曾放言,他们在美国的投资将拥有“惊人的客户”。不知是没有见过世面,还是因为头一天的酒醉未醒,才说出如此“雷人”的话来,无论如何,最后还是要看成果的。
“K电池”的“算计”是,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中国的电池企业决然进入不了美国市场,他们就是“打遍美国无敌手”。另外,欧盟为了和美国“叫板”,即将出台欧盟版的“IRA”—“净零产业法案(CRMA)”。他们认为,相比中国企业,这个局面对“K电池”更为有利。

电池生产线(图片来自网络)
“数码日报”的报道还说,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不具备一定规模的电池制造商将被淘汰,只剩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落的公司。中国和欧洲的新生企业的商业化已经陷入困境,而“K电池”具备展开生存竞争的所有优点。一句话,“K电池”正在走向兴盛,对手正在走向“灭亡”。另外,为了防止美国人“翻脸”,鸡贼的韩国人把电池生产的关键部分放在韩国,美国的那边只是一个“组装”工厂。

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图片来自网络)
常言道:君子谋道,小人谋术。应该说,“K电池”只看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没有看到第三步;只看到了局部而没有看清全局。虽然,生产规模提高了动力电池行业的门槛,但是,技术研发是更重要的因素。在技术研发上面,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即使是“K电池”的龙头—LG能源解决方案在研发上的投入,也难望及中国企业的项背。转眼之间,中国的电池技术又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韩国现代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向中国电池企业倾斜,就是最好的证明。

智能电池生产线(图片来自网络)
话又说回来,美国市场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愿意,谁敢说中国的电池企业就一定打不开美国市场呢?中国的企业依托国内的巨大市场,稳扎稳打地进行海外布局,无往而不胜。与其相反,“K电池”把宝都压在了美国的身上,显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不要忘了,美国是油气生产和出口大国,美国国内的政治角逐,让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不要忘了,美国的特斯拉真正是到中国建厂后才挣到了钱。不要忘了,“当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忠告。不要忘了,“K电池”不仅没有像中国企业那样的巨大的内需市场做支柱,很多原材料都还是由中国公司提供的。“数码日报”无疑是“嗨”过了头。

图片上的文字内容为:“K电池将改变世界”(图片来自网络)
在韩国,“自嗨”是有传统的。分明是国土面积只有半个山东省那么大,非要叫做“大韩民国”;保守派总统尹锡悦上台后宣称,要让韩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的老百姓管这叫做:“吹牛逼不打草稿”。不过,他也说对了一半。如果韩国执意追随美国,在作死的道路上不断狂奔,大概率会在朝鲜半岛重新点燃战火,成为“东方的乌克兰”,甚至酿成核大战。届时,半岛将变成一片焦土,韩国将“亡国灭族”,成为地球人围观的“中心”。
无论政治自嗨是经济的折射,还是经济自嗨是政治的延续。尽管“K电池”自我感觉良好,相信不久就会从美国人那里体验到“骑虎难下”的感受,让他们刻骨铭心。

(图片来自网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huju8.com/9797.html